小孩子往往都有一種通病,特別是在城市中長大的,就是對很多事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近年出了那麼多各適其適的玩意,真教人愛不釋手,加上現在以追隨潮流作崇,來得快,去得更快。要讓尚未定性的小孩建立根深的興趣,談何容易?
言及此,想起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Use Value[DMUV]),應該可以用來解釋此現象。試問有誰不會對新事物產生好奇?那種新的體會、享受、刺激,感覺於第一次來得特別強烈。相比現在,古時的小朋友既受社會環境所限,亦忙於為三餐務農,康樂只有兩三種,雖然玩得多難免會產生厭倦,但亦得苦中作樂,所以很少有貪新忘舊這情況。這意味著「三分鐘熱度」是社會環境、科技水平均相應提升之下等條件所促成的。
問題卻是,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無論選擇多與寡,怎也及不上人類對之望而生厭的速度吧?這倒未必﹗分析人類行為,我們通常會朝幾種方向去觀察。相信大部分人都驅使於對生活的追求,從而接觸新事物,我們姑且將衣食住行和娛樂作為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在發達國家而言,娛樂也算是基本需求),再具體一點說,便是一種事物對人類視覺、嗅覺、味覺等的影響了。
傳統上,我們對DMUV的理解是,人們對物件或事物的數量與其邊際效用有相反的關係,即你對第一個漢堡包的感覺是極為美味及滿足,但當你吃到第N個時,便飽到想嘔……用之於新事物身上,情況亦依舊。但人類並不因此而不進食,或有著極大的MUV curve,直到死為止才減到等於零。人類是要每天進食的,即使你上一餐吃過量,極其量只會影響下一餐的胃口,卻很少會影響你第二天的食慾。當你說對漢堡包的MUV 是以一天計,將N個包平均分不同時段進食,根本不會出現MUV 等於零的情況。簡而言之,DMUV是具時間的束縛,若任由時間的長度來分析,根本講不通。
其實有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的,當中包含了生理機制,如食飽後會肚餓,暢飲後亦會口渴。這是時間流逝的結果,所以MUV 一定有時間性,而且擁有一種自我回歸的特性,否則人類豈能會對事物產生興趣?而最困難的莫過於量度這種「自我回歸」的時間了。究竟MUV 的回歸水平是否持有一定標準?甚至透過人類憑基因、藥物研究來控制的可能?
從平日的觀察,可知箇中一二。人類對聽覺及視覺的MUV回歸速度應該較其他感觀快。聲音與圖象均是虛無飄渺、稍縱即逝的東西,卻是人類不斷追求的……「食色性也」,談到生理需求,莫此為甚。但受生理所限,MUV回歸的時間較慢。至於運動,則講求勞動身體的需要,和進食相似,卻因為非必要,所以便做就了這「豐滿」的時代。最有趣的想法,莫過於「腦力」了。視乎生理及心理素質而定,絞腦汁確是天下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MUV回歸速度緩慢不用說,更可能有一沉不起之勢……不難想象,最少人沾手的領域必屬用腦最繁之處,不是嗎?
興趣難培養,培養好興趣則難上加難,要於好興趣上有一番作為者寥寥可數。
各位讀者,若果你讀完這篇文或Blog後,對文字頓感失去興趣,原因有很多,加上DMUV作怪,並不出奇,但基於MUV自我回歸的特性,待MUV 回復時便CLICK 入來,我便可謂功德完滿了。
14 January 2008
三分鐘熱度?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