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anuary 2008

亂吹書評:《空之境界》

  你看過喬斯坦.賈德的書嗎?如果你曾為賈德書中的世界着迷的話,我就誠意推薦這部同人小說了。

  這部小說叫《空之境界》,是奈須磨菇寫的一部同人小說。


  把奈須磨菇和喬斯坦.賈德相比,似乎不太相稱,畢竟在國籍、職業以及其讀書觀眾群都不同。但是看《空之境界》時,我竟然聯想起賈德的《紙牌的秘密》裏頭一個荒誕的故事,竟然和一對父子尋母(妻)的平凡故事緊扣相連的奇跡。《空之境界》就是在大家的平常生活中,浮現出一個個看似荒謬的世界設定。而且這麼神祕的元素,使世界觀更為絢爛。我有時在想:我們今天對要求小說有細緻獨特的世界觀,其實是否反映了「上帝已死」之下人的精神空虛?但且姑勿論這個論斷的真確性,這兩個世界觀搭建了宏大莊麗的小說舞台,這是兩者均擁有的先天優勢。

  優良的世界觀,要求是不能浮誇。不能浮誇,指的不是世界觀本身,而是世界觀本身的可信性。即使世界觀是建於浮沙的概念而已,但這個空中樓閣仍要解釋得令人可服。這兩部小說的世界觀,賈德小說的世界觀後現代的色彩濃厚,處處出現浪漫主義的反諷(irony),《蘇菲的世界》在我看來是失敗作,《紙牌的秘密》亦不是有巨大野心之作,但兩者的世界觀雖叫人驚奇,但不致令人斥為做作。而《空之境界》的世界觀更加複雜,統攝了人類各領域於一「根源」之中,我不能太過「劇透」。但可以說論奇幻,《空之境界》是優於賈德《蘇》《紙》二作(我只看過此二作)。

  《空之境界》有一句,說魔法師通常都同為哲學家。我可以說,優良世界觀的設定,難免要牽及哲學層面。因為世界之為何物,本來就是哲學思辯中形上學的問題,賈氏本為哲學系教授,哲學思辯是他的專長,但形上學本來就不再是哲學的潮流,他的世界觀建立在後現代中否定的世界觀,蘇菲和艾伯德可以逃出書中,但卻殊不知自己亦只係書中之物。《紙》中兒子最後都不能證明虛幻世界的存在,只能向父母作出無力的陳述,而象徵住哲學本身的小丑,亦只能永恆孤獨地思索自己的意義。這就是典型的後現代哲學。《空之境界》不同,奈須本來只是一個同人作家、遊戲的腳本,他想建立一個世界觀,不是哲學導讀的,他純為建立一個形上的世界觀,是一個實體論式的世界。賈德的目的為了推廣哲學,所以將自己的哲學寫出來。奈須只為建立一世界觀,所以他所採用的哲學,都是有一形上實體的,其中有很重柏拉圖和中國周敦頤的兩儀說的痕跡,而本質之論跡似亞里士多德,而描述直死之魔眼時所講的物質形態,我則想起康德的分類法了。這些哲學的都有同一的特色,即是先肯定形上的實體。肯定形上實體其實是宏大世界觀必備的東西,除非《狼與辛香料》式的重建世界,或者《終焉的世界年代記》的平行世界外(即使平行世界往往要肯定形上學,但此非本文論點,故略),這樣看,以世界觀取勝的小說,其建構故事的哲理元素,就成為關鍵了。

  最後,只略說一下一對觀念,即「批判性」和「建設性」。我通常以這對觀念對去評判以世界觀取勝的小說或動畫。這類小說通常要要建設性,不是指內容的健康或帶出正面訊息方面而言,而是能否真正建構一個架構故事的完整結構,最敗筆的科幻故事,就是在故事的進行中突然飛來一兩項設定,此則證明作者對世界觀的建設意識不足。至於「批判性」,則為相反的概念,在這類批評通常不會出現,但在理論上,亦可以做來解構故事的世界觀,但前提是有一建設好的世界觀。賈德的故事恰好可以套入這個概念。他的世界本來就是我們日常的世界,雖後點出我們日常世界的虛幻,但這個概念,在評價動漫和輕小說之中,作用不大。

30 January 2008

傾訴無門

星期一晚看國際台的<匠心>(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開始認真感受到對藝術作品的熱愛。並非表示自己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突飛猛進、附庸風雅,只是面對畫作,有種靈性的實在感。

所謂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相信除了擁有一定程度的藝術學問,便是對藝術家背景有濃厚認識。往往聽到長輩或文化界人士高談闊論,說年輕一代已經不懂分辨美醜,差不多一窩蜂都湧到日本漫畫的世界去,置傳統藝術於不顧。自己本身都喜歡漫畫,也不明白為何其中一方可以帶出此美不及彼美的結論。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兩者都在自說自話。

言及美醜,大家的想法都會轉到主觀、氣質、內在美至上或道德論理的層次,但問心而論,美醜是否只在乎主觀感受?在現今高度提倡萬物平等的時代,醜人、醜事或醜物是世界上碩果僅存可供世人合法地歧視、懲罰的東西。足以證明,大家對美是有一定的審美標準,但奈何找不到為醜物平反的理由,有暗地裏掙扎卻苦無結果之苦。有科學家實驗推測顯示,人類對美是有一定的審美標準。這是以蒼蠅作為實驗對象所得出的結論,雙翼逾對稱便逾受歡迎,相信人類對某種特徵亦抱有同樣態度。

既然漫畫可以大受歡迎,相信距離「美」這標準不遠矣。傳統藝術之美當然不可與之同日而語。我較為喜歡後者,是因為內心得到最徹底的傾訴,心靈的某一角落透過畫中的事物串連起來,編織成另一種宇宙的國度,這就是外在美的終極魔力吧﹗

人類作為感情的動物,必須透過傾訴來表達自己的存在價值。逾是內心封閉的人,逾有對外宣洩的欲望。當中更是質量及數量成正比的關係。看到很多畫家都是與世隔絕、思潮起伏卻傾訴無門,唯一將自己與世界聯繫的方法便是透過畫作了。文學家如是、科學家如是、哲學家亦如是……甚至想想身邊的家人及朋友,其實轟轟烈烈地表達內心世界並非大文豪或思想家的專利,我們不是經常聽到很多自殘、輕生的報道嗎?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日出及日落,當你醒覺到還有無數個二十四小時、數十個春夏秋冬要走過時,不妨為自己的一生找個讓心靈得到舒暢的方法吧﹗而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正正是使我感到內外都實在的最佳證明了。

愛拾圓 (by Cherry)

(經過了兩個星期的期待,《拾圓》第一篇投稿作品終於出現了。這篇歷史性的文章是由Cherry Fok 霍潔雯 提供的。在此我代表《拾圓》多謝Cherry,亦希望往後會收到更多的來稿。)

<<
拾圓>>是什麼?
腦海不禁反覆浮現著香港拾圓硬幣,莫怪我膚淺,我亦唯一想到拾圓硬幣看罷題下的文章才知道<<拾圓>>兩字意義重大,是多麼平凡的兩字,也是多麼值得細味的兩字.

<<拾圓>><<拾圓>><<拾圓>>……

「來,給你拾圓,想買什麼小玩意就隨得你吧!
細味<<拾圓>>, 我想到從前……

曾幾何時
,每個暑假,我都會往契爺(容我不稱他為誼父)家住一陣子,那是我最快樂最窩心的渡假屋 大概契爺是輪班工作的,因此能抽到不少時間陪著我,給我欺負每天醒來,他都會跟我說同樣的說話,給我同樣的十元,給我同樣的快樂 拿到十元後,便歡天喜地,又跑又跳的走向附近的文具店,為該怎樣花光十元而苦惱(三歲定八十,我大概就是一生也儲不了錢的那種女人吧!)有時候,我會跟契哥一起商量商量, 看看要抽那張閃咭, 看看要買那款食物橡皮,然後閉上眼睛抬頭幻想我們快將開業的食物橡皮餐廳, 嘴角不經意牽起一絲微笑

購物完畢
,便一邊滿足地看著勝利品,一邊拉著契爺的手,一起飲茶去 吃飽了,我又會嚷著要去遊樂場玩 一天,我玩厭了電動車,我拉拉契爺的手,指向右邊,我要玩飛天大笨象! 你可知這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怕死的我看著飛天大笨象時高時低,時左時右, 我想,那時我的血壓也是時高時低,心跳也是時快時慢吧! 不管是那一刻,或是反覆想過數百次後,我也是不明日當時心內的勇從何來 又是我那即興的性格在作怪吧爬上去了,心裡又驚又喜,大笨象要升高了!我拼命抓住手柄,緊緊合上雙唇,心裡說著"Oh My God",假裝輕鬆及有個性的望向別處. 一會, 大笨象終於停下來了,我和大笨象唯一一次的角力也就完結了。嚇得我一額汗。真是很快樂的人生

快樂的日子過得很快
,轉眼間,自己已長大了不少. 長大後,隨著繁忙的工作,我再不能每到假日便拉著契爺,叫他陪我到這裡,到那裡 每次再見他,他都會給我一點零用錢,然後便出回客廳看電視我知道他還是愛我的

契爺
,你又知道嗎?我不想要這些,我想要的,是你閒逛時買給我的P.C狗鉛芯筆,是你於歡樂天地拚命玩遊戲來換給我的布娃娃,是你看見我後從心發出來的微笑……

小時候的快樂回憶都是他給我的
,他是我一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男人,可是我卻再鼓不起勇氣如小時候一樣衝向你,然後抱住你 人生有時就是荒謬,有時就是難以理解,是嗎?
再看到<<拾圓>>,我再想不起一個拾圓,只是想起一塊圓圓的臉,甜甜的笑

愛拾圓

29 January 2008

校車記趣

大家都知道中大是名副其實的「大」學,根據某位袁姓老師的說法,中大之大在於她霸佔了幾個山頭,以致外人來到感覺像是行山,連中大學生也有機會在畢業之日鬧出於中大校園迷路的笑話。只是說大,有否實質的例子呢?實際面積我說不出,但我可以告訴你中大有十六個餐廳(連教職員餐廳,不過不知道會否數漏了),四個體育館,兩個大型運動場 ,二十一座學生宿舍(教職員宿舍多不勝數),兩個燒烤場等等,數字上的錯誤在這裡就是錯也相去不遠矣。然而我在此諸多廢話,並不是炫耀中大的設施有多完備,今日的重點是用以穿梭巨大中大校園的──校巴!

要數中大學生比其他大學生多出的校園經驗,首推乘校巴。我亦視乘校巴是我校園生活的一個極重大的部分。我最愛坐最後的位置,有時看天,有時看地,有時看人。發現密雲不同形式的分佈我就夠滿足,發現地上多了少了數塊樹葉或垃圾又足夠令我歡愉,最享受的,還是發掘學生的細微小動作。

有些同學很多表情,上山時會伸脷,下坡時會皺眉,搖晃時會面容扭曲;有些同學酷愛看書,眼睛時大時細,文字就在他面前蕩來蕩去,我這個旁觀者看得久都會頭昏眼花;有些同學耳朵塞著聽筒,嘴巴微微顫動,有時擺出深情的樣子,有時擺出激昂的樣子;有些同學都在看書,但似乎不太享受,樣子浮躁,頭髗跟著眼睛由左撥到右,嘴巴也跟著頭髗極速瘋狂閉合,再細心一看,說他目露兇光也不失為過;有些同學不愛坐下,愛站著與陌生人親密一番,時常夾著微笑,像是等著女孩的胸部或臀部何時再失去平衡;有些同學愛歎氣,校車上不時唉聲四起,他們都沒有想過他們旁邊的人原來一直忍受著他們發出的口氣;有些同學愛喧鬧,不時聽出一些新潮的粗俗用語,我想很快沒有親戚能逃得過被問候的命運;有些同學說外語,看了半天還想不出個頭緒來,自己原來不只不懂西班牙語法語德語國語外,還不懂讀唇語。

偶然看到同學偷挖鼻屎偷搔下體當然不在話下吧。

生活多姿多采,總是有無限的東西任你發掘,大家難得生在那麼多人的社會,有空看看我們的同類其實也不失為豐富生活的好方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看人的經驗多,自然就知道何時才是偷挖鼻屎的好時機了。

26 January 2008

無朋友?

「咦?我覺得和你交談心情很愉快,交個朋友吧?」「你究竟當我什麼?我要和你絕交﹗」 如果前段對話能使你結識一個新朋友,而後段對話可以令你和這個人斷絕交往而又不影響你未來的交際,相信這個世界會少很多煩腦。

一般而言,要認識新朋友不是一個問題,但若要保持長久友誼,則非時間的培養不 可。當中的思慮有很多,例如彼此的性格、思考模式、談話內容、興趣、生活模式、時間及金錢所限等等。既然培養友情的條件有這麼多限制,若果你對我說有很多真心朋友,那我可以百分百肯定你是在掉大牙。

現代人的生活層面提高了,社交活動絕對稱得上多姿多彩。交朋友的圈子擴闊了,但和朋友共渡歡樂時光的時間則相對地少了。想到這裏,我就是不明白,為何全世界都千叮萬囑要我們擴闊人際關係網絡、參與無限個社交場合、當然不少得交換聯絡了。要以同一個二十四小時來分攤給更多的「朋友」,這不是變相削減我們增進感情的寶貴時間嗎?最後何來朋友?

在這有限的人生,但感情則和時間成正比的規則之下,我則秉承教過我的一位導師的交友之道,一方面要覺悟到一件十分重要但很多人疏忽的事: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很多;另一方面則要明白「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多,但朋友一定要較敵人多」 。

試細想一下當你心情欠佳之時,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否你經常約在一起的友人?答案不言而諭。所以不要為太少朋友而感到苦惱,因為有一個值得信賴的真朋友,除了勝過手上一大堆聯絡名片但久久還選不上,亦比起千千萬萬個敵人佳。不要害怕說出自己的感受,要尊重別人的原則,更要尊重自己的,若對方因為彼此原則或意見相左而和你斷絕關係,此朋友則應撇之而後快﹗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24 January 2008

「功能逾越」的讀書札記

  「功能逾越」是勞思光先生《文化哲學演講錄》提到的一個理論檢驗的標準,大意是一理論自有自己的功能限制,若一理論的施用超出自己本身的功能限制,則可能導致理論的失效。此功能限制是就超出指涉對象而立言的。

  我建議大家對此標準有興趣,不妨看看此書。勞先生的解釋已經非常淺顯易明,我再言之,不單是抄襲剽竊,更是畫蛇添足了。但今天我所講的,事實上就是一生活顯而易見「功能逾越」的例子,就是社會科學的應用問題。

  社會科學的範疇宏大,它所涉及的領域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學、地理學、心理學等等,今就我僅知皮毛的兩科而言,即經濟學和社會學,在今天兩科的應用都有功能逾越的嫌疑。

  先言社會學。社會學有一迷思,即讀社會學能夠培養社會責任感。問題社會責任感乃一價值取向,社會學自詡科學的方法,韋伯即道value free,在社會學分析中是不能有個人的感情。個人的價值只會在選擇研究的議題中反映,但研究議題不能代表個人價值,所以社會學的發用其實沒有價值之分,例如社會學的分支之一犯罪學,可以為警察所用,亦可以為罪犯所用。故社會學提倡「人文精神」的論題是有功能逾越的嫌疑。

  而社會學之所以總體對人文有所關懷,其本不在社會學,而是讀社會學的人本身有所責任感,無責任感的人亦罕選社會學。故社會學提倡「人文精神」犯了倒果為因的謬誤。

  再言經濟學。以經濟學言工具理性下的人類行為,固其宜矣,其假設之一為「人在局限下取最大的回報」,此其實一工具理性的狀述,此亦即最有效(efficiency)的定義,所以經濟學去描述和解釋所有以工具理性為指導原則的行為的解釋力是最強的。問題當經濟學涉及規範意向時,其方法是化約規範意向變為功用(utility)、對等的金錢回報(monetary return)等等,此等亦以工具理性,利潤掛帥的行為原則的解釋力亦強,對一價值原則的實施,亦可鋪展一最有效率的方法。唯其本身不能肯定選擇的價值原則,若是,則犯了混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謬誤。事實上,經濟學向我們鋪展了資源最佳的運用方法,但亦僅此如是,不能確定資源運用的目標。而今天經濟學常言的積極不干預原則,其實已經超出了工具理性的範圍,以無價值為價值,本身亦有一倫理取向,稱之為「唯科學主義」。故積極不干預原則之肯定與否,不能從經濟學處看,而要從哲學的公平精神處看,否則,則犯了功能逾越的問題。

  再舉一例。如佛利民所提倡的學券制,以工具理性著眼,當可見其利。但在價值教育處看,即將價值教育商品化,各種學校售賣各種價值,但家長傾慕某一價值,則保送孩子入宣揚此價值之學校。所以學券制的施行與否,不應從經濟學立言,而應先斷定「價值相對論」。若肯定「價值相對論」,則學券制誠為各制之中最恰當者。若否定「價值相對論」,則學券制之建於浮沙,理而至明。

  此文匆匆而寫,未及深思。其說大旨,則道社會科學之為科學,在於本身沒有斷定甚麼,本身沒規範意向,祗有解釋世界之用。而事實此解釋,往往是後設,哈伯瑪斯故列社會科學為批判理論而游乎哲學科學之外。此非本文及本文作者的知識可及。所有社會科學若施用世界,則要另有道德判準,否則就犯上了功能逾越的謬誤。

22 January 2008

GDP 的故事

以下是一個有關中國農村及GDP的故事:

一位省領導到農村視察,和農民及村代表座談。領導問:「你們村去年的GDP是多少?」村代表一臉迷惑,只左顧右盼,久久也未答得出來。領導不悅,不耐煩的再問:「你們村去年的GDP是多少?」村代表終於開口:「對不起領導.......我們不知道要作這統計......」領導瞪了他一眼:「甚麼!!!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的計算下來!!!」 村代表面有難色:「這個嗎.......體積那麼少的....我們呀.....這不好計啊.....」 領導面有怒色「甚麼!!!!你是幹甚麼的!!!!」 忽然,村代表想到甚麼似的:「啊! 不如算牛的吧! 牛呀,身體大得多啊,放的屁響得多! 不如就用『牛的屁』代替『雞的屁』的統計吧!!現在就去計呀.....」

故事是本人從《經濟日報》副刊專欄《港心講心》中的文章中取得及改篇的。
這個故事是不實的。但當中的一個含意是不可否定的,農村的知識水平之低是會阻礙中國整體發展的。又或者由別的角度看,中國還有不少農村地方知識水平不足,令這些地方有被急速發展的中國邊緣化的情況。 這個情況實在值得關注。

21 January 2008

小巫見大巫

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通脹所帶來的壓力。
不難發現,日常所接觸到的物價都有顯著的上升。
麥當勞的套餐價錢是一例。電費價格亦是。豬牛肉價格相信也不消提的了。

本港有通脹的現象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亦因此,有不少人仕及團體都就著通脹的問題爭相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保障及利益。

大家知道本港的通脹率是多少嗎?

最新的統計署數字指出(十一月的數字),通脹率為 3.4%.(不論CPI及GDP Deflator都是)
這不會是一個高的通脹率。(其實相信近兩個月的通脹率會更高的,或可有5%-6%,但也只可僅僅稱得上高。)

甚麼是真正的高通脹? 看看津巴布韋的情況啦。
BBC報導,那兒的通脹率,不太高,50,000%而已。
那就是說,今天的五百元,明年便只有今天一元的價值了。
如50,000%通脹率在本港發生,一年後,麥當勞的套餐便要12599元才買到。
李嘉誠的身家(約2,495億港元)三年後就只有不足二千元的價值。(哈,我户口有比他還要多的錢啊!!!)
津巴布韋,我想廁紙和銀紙的用途可以交換了。(廁紙做貨幣,銀紙就......)

如此一比,香港的通脹? 真是不值一晒。

19 January 2008

《字花》

剛收到《字花》第十一期,驚覺第十期的《字花》我只是看了數眼就扔到一旁。

要說的不是《字花》沒有吸引力,是她的吸引力實在太大,讓我在考試期間也將時間乖乖奉獻。本來應放在筆記上的視線,被《字花》封面上那個作吶喊狀的女孩吸引過去了。要不是人總須要吃飯,或者《字花》已侵佔了我整個study leave了。

朋友或者還未知道《字花》是甚麼,也就讓我在這裡介紹一下。其實《字花》是一本已有一定名氣的文學雜誌,由一班年輕作家如謝曉虹、袁少昌、鄧小樺等一同編輯泡製的雙月刊。雜誌內容豐富,除了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新詩作主打外,還有文學批評、漫畫、書本介紹等。由於雜誌由不同人士的作品結集而成,整本雜誌充滿著不同的風格,可以敢說總有一些合你口味(除非你是完全抗拒文字的人吧,又或是說你可以從《字花》拾回對文字的興趣)。

有人認為文學遙不可及,傷春悲秋的詩詞歌賦與他們無關,事實上文人只是以他們比一般人更強的生命觸覺通過文字將生活裡的感情表現出來,柏拉圖說過:「如果將詩人的感情從詩中都抽取出來,我敢說那些東西我們都看過。」雖然柏拉圖這句說話的本義是要貶低文學的價值,但現在就容我斷章取義,這說明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的題材都取自生活,文學的作用是要擴大我們的觸覺,從我們平日忽略的角度去看生活。文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文學。

接觸文學正正就是生活拾遺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拾‧圓》的基本。

閱讀甚麼雜誌也好,都離不開選擇,《字花》也不例外。我喜歡散文小說,專挑那謝曉虹韓麗珠王貽興的讀,喜歡新詩的,可挑陳滅來讀。就是一大班年輕的作家群,令到讀者有多元化的選擇權。

很值得一提的是《字花》有一個供讀者投稿的平台,叫「植字練習」,有興趣小試牛刀的朋友不妨試試,而且在《字花》中你或者可以看到文壇的明日巨星今天稚嫩的作品!

三十元有找的價錢買得一本這樣高質的文學雜誌,我在這裡衷心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朋友有興趣甚至可以先向我借閱啊!

18 January 2008

The best way to help Tin Shui Wai.....

I have read this piece of news on the SCMP. Really interesting one, especially it's in english. I don't know if the Chinese paper has reported it. So I would like to share it here.


Change of fortune all in a name for Tin Shui Wai
Albert Wong Jan 18, 2008

It's a town trapped in a cycle of poverty but Tin Shui Wai may get a chance to break down the walls - in its name at least.

Lawmaker and Heung Yee Kuk chairman Lau Wong-fat yesterday came up with one way to boost the economically depressed town: change its name to something more auspicious.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 in Legco by another Heung Yee Kuk member, Cheung Hok-ming,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Yam-kuen had rattled off a number of policies to revive Tin Shui Wai, which has been dubbed the "city of sorrow".

But Mr Lau said residents had been equally concerned about the name of the town. The word "Wai" means "encircled", so its name made the new town look, feel and sound like a "walled city", he said.

Quoting the Chinese saying "No need to fear being born on a bad date, but fear most being given a bad name"(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 Mr Lau said: "What I want to ask is whether the chief executive will actively seek to change the name?"

He pointed out that Hong Kong place names had been changed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ir inauspicious sounds.

Not only does "Wai" give the impression its residents are walled in, but "Shui Wai" suggests stagnant water, which under fung shui principle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someone to prosper.
"How do you expect the residents to enrich themselve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asked Mr Lau, who would seem to be knowledgable of such matters, given his auspicious name. "Lau" suggests a flowing stream, and "Wong" and "fat" invoke royalty and prosperity.

He suggested holding an open competition to come up with a new name - and said he would try to submit some names.

Mr Tsang replied: "Tin Shui Wai was named by the people of New Territories. But of course, if Mr Lau, as a respected elder of the New Territories thinks we should change the name then we can actively consider this question."

After the legislative session, Mr Lau said he had raised the matter to lighten the mood of the chamber. "But of course, I wouldn't have made such a suggestion, unless residents really felt concerned about this."

Hong Kong place names 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ir inauspicious sounds. Lok Fu was previously "Lo Fu Ngam" - which sounds like Tiger Rock, considered fearful by some residents - while the characters for Tiu Keng Leng were changed so as not to sound like "Hills of Hanging Neck".

(an extract from scmp.com)

Fed and Bernanke


The Education of Ben Bernanke

Here is a well written article about Ben Bernanke (the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and Federal Reserve from New York Times. It tell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d and Bernanke. Also some relations between Bernanke and the Fed before he filled the position of Greenspan. And a huge part of the article is discussing how Bernanke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now, which is mainly stemmed from the subprime mortage problem. It would tell u how difficiult is the sitution he facing. And by mentioning some of the work of his precedents, it described what's the job of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is and how Ben has done his work.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opics like subprime crisis or history of the Fed. This one is worth reading.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in plain English, which I mean no any technical economics terms are used. Nonetheless, given that it's quite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so it's a lengthy one. (I have spent two and a half hours on it, though I was chat on msn when I was reading it) Also, as it is an article from New York Times, I think a dictionary will be useful to you.
In addition to that, here is a interesting video showing how Bernanke introduce himself with his former job title.

17 January 2008

看《勁歌總選》

(回應 ben 的說我們的文章較學術化,故我現post 這篇比較生活化(市井)的。)

你有看那在上周六舉行的《勁歌總選》嗎?
我沒看直播,只在 moov 看重播

我看了不夠三份一就沒看下去了。

我受不了這個節目。不是因為曾志偉的笑話令我覺得沒趣 (他被翌日的明報的報導"抨擊" "搞爛gag"。它以這道德批判般的論調來報導曾志偉記的台詞。香港的報紙總是這麼有批判性的。但這是題外的,雖另文再說。)。不是得獎者不是我的心水選擇。(很難會出現的,其結果總是"平衡各方意見的") 。

我受不了節目對歌手不尊重

我不過只看了大約三份一,為何經已出現超時的現像? 是一個不合理的情況。那份rundown 的節目想必是十分豐富了。一個如此大形的節目應已綵排了不少的吧,無可能不發現時間方面是如此的緊迫的。何不早作改善?

觀乎當日的節目,不見有太多預計之外的時間消耗情況。得獎者的話都沒有過長。你可能說主持們浪費了不少時間。太多廢話了吧。我同意。但那些都是稿子,他們又是有經驗的主持,時間該花不了多少。

但為何節目在早段便要向歌手"畫圓圓"(催促的手勢) 呢。你看eo2,不足半分鐘就說完了。他們可不是容易得獎的一群呢。真可憐。容祖兒也被趕的羊似的被趕去唱歌了。 沒有多少個可以自在地說完自已的感性話。也許都不會感性的了,反正只可說一兩句。

唉...我相信該節目的制作人不會不知會超時,只是不在乎。超時? 那就叫那些歌手說少些廢話啦。反正年年也得獎的,還說甚麼呀。唱歌吧。是否這態度我不肯定。但不重視歌手的態度是明顯的。我明白,他們要遷就廣告時間。但就不能留多些時間空間給歌手說話嗎。減掉主持的對答已有不少時間多出來了。看著關菊英在唸稿子唸出一大堆歌名,來帶出一個沒意義的主題,而歌手說多句也要催時,頒獎禮的意義何在呢。

可恨的是,這問題在無記根深柢固。所有其制作的頒獎禮俱是如此。問題更明顯出現在金像獎。記得上一兩年出現了專誠請來的頒獎者被禁止說預備了的話。最佳男主角被"圓"(催趕)。頒終身成就獎出鳴謝字幕。

TVB總是表現不出尊重的。

我看過台灣的金馬獎,人家從不"畫圓"的。李安和一群演員上台領最佳電影時,主持不停問「還有誰要說?還有誰要說?」 怕時間花不完似的。在TVB的制作下,全體演員逐一致謝的情景會出現才怪啊。

16 January 2008

哲學棟篤笑.填鴨畢業禮


張彧暋:〈哲學棟篤笑.填鴨畢業禮〉:http://raynart.cool.ne.jp/archives/mingpao071223.jpg

棟篤笑本身蘊含了智慧,卻是填鴨大學生所無的。

被看不起的有的東西,卻是應該有的人沒有的。

畢業禮中的應有莊嚴,和示威的打破莊嚴,只是儀式而已。

問題係:內涵呢?

(轉載自 ben 之 xanga )

九龍皇帝exhibition (by penny)

(這篇文章從 penny 的xanga 轉載)

昨天下午回hkuspace,驚訝發現德褔商場有個九龍皇帝的exhibition,是為商場推廣文化的活動之一。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一去,不過先告訴你,這個是個很小型很小型的展覽。由幾位藝術家一起參與,將九龍皇帝的藝術融入個人理念,展示出自我的風格。亦展出現存的最大的一幅真跡。
原來藝術就是這麼一回事,不過亦有人不喜歡他的塗鴉。到底九龍皇帝筆下的是藝術,還是破壞公物,這個問題我答不了。我只能說這個exhibition我付了二十元,比去早前文化中心展出的大英博物館展覽還貴。原因你看下去就會懂。
展覽日期至本月二十日。




轉載版特別加載圖片:
麥兜

在此多謝 penny 同意轉載此post。

15 January 2008

語法的生活隨想之二

(續語法的生活隨想之一)

二、罪犯和犯法及集會和學會

一日替小朋友補習,小朋友問起為何罪犯和犯法的「犯」字明明是同一個字,何以會有兩種讀音呢?

這是詞類的問題,我便答「因為這個『犯』字在兩個詞語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罪犯的『犯』是指有罪的人,屬名詞,讀『犯』〈陰上聲〉;犯法的『犯』是指違反法例,屬動詞,讀『犯』〈陽去聲〉。這個『犯』也就是所謂的兼類詞了。」

小朋友又問:「那麽集會和學會的『會』字也是兼類詞了,是嗎?」

「集會的『會』字是聚會的意思,是名詞,讀『會』〈陰上聲〉;學會的『會』字是懂得的意思,是能願動詞,讀『會』〈陰去聲〉。雖然這『會』字和剛才提及的『犯』字非常相似,都是不同詞類不同讀音,但不算是兼類詞。作為一個兼類詞,除了是同一個漢字充當一個或以上的詞類以外,它在充當其他詞類時的詞義亦必須相關,好像『犯』字,可充當名詞和動詞,然而它大概都是帶『犯罪』的意思;但是『會』字在剛才的例子中雖然能充當名詞和動詞,但化身另外一個詞類的時候詞義卻變得完全不同了,因此不能說是兼類詞。」

回家細想,其實「會」字也可作兼類詞,集會的「會」字充當名詞,會面的「會」字充當動詞,,而大家都有聚會的意思,因此也算是兼類詞。

上述的例子證明了一個詞讀音上的不同,並不代表了那個詞就是兼類詞,再舉一個例子,好像「從」字,如果我說從這裡到那裡,「從」〈松〉字就是介詞;如果我說從容,「從」〈鬆〉字就會用來形容人神態自若的樣子,是形容詞。於是「從」字就是一個有不同但讀音的字,怛它們的意思沒有關係,所以不是兼類詞。

再細心想想,不同讀音只可偶然告訴我們一個詞飾演著不同詞類。例如「好」字,我說你字寫得很好,這裡是形容詞,是對你的字作出正面的讚賞;我說你出門好久了,這裡是程度副詞,是說你出門非常長時間的意思,兩個「好」字飾演著不同的詞類。這說明了不同讀音在我們分辨一個詞的不同詞類只起偶然性的作用,相同讀音的並不代表它只屬一種詞類。

讀音的異同,兼類不兼類,語法的趣味就是從這樣的不同調配而生!

總結

既說札記,盡量將之生活化,然而從生活中再看語法,又是別有一分可親可愛。正正回到原點,語言是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尚有大量的語法趣味待我們發掘!



(this is a post written by Samuel)

語法的生活隨想之一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象徵,生活在社會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作為人類溝通的主要系統,理應擁有具規律的法則,然而漢語自古以來偏偏欠缺完善的語法系統。漢語的博大精深,使歸納出來的近代語法理論缺乏絕對性,然而就是這樣,才使漢語變得有「找例外」的趣味。不過「找例外」不是要推翻語法理論,畢竟理論的力量主要來自其解釋力,不是其絕對性。以下就是我從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語法現象。

一、「嘉湖銀座大減價」、「迪士尼衣飾大減價」

一日路經天水圍,聽見有人以叫賣的聲量高呼「嘉湖銀座大減價」!要知道這個短句的意思,先要知道嘉湖銀座是甚麼,其實嘉湖銀座是天水圍市中心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商場,內裡有一系列的零售商舖、食肆、圖書館以至遊戲機中心都一應俱全。

同一時間,另外一面傳來真正的叫賣聲,「迪士尼衣飾大減價」!迪士尼衣飾是甚麼無須我多講,衣飾是正牌或盜版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兩個結構以至意思都差不多的句子重疊在一起的時候令我有一種想法─「嘉湖銀座」和「迪士尼衣飾」在句子中真的是飾演著同樣的角色嗎?

我們先分別看看兩個句子的語法特點。「嘉湖銀座大減價」中的「嘉湖銀座」是指商場,是名詞;「大減價」是指貨物價錢大幅下降,是動詞;「嘉湖銀座大減價」這句子屬主謂結構。

「迪士尼衣飾大減價」中的「迪士尼衣飾」是指叫賣的小販所販賣的衣物,與「嘉湖銀座」同為名詞;而「大減價」也與上面所說的一樣,是動詞;而「迪士尼衣飾大減價」也就是屬主謂結構。

問題出現了,雖然兩個句子的結構與其成分的詞類也一樣,甚至用來吸引人的目的也相同,但是他們在兩句句子中的角色卻有點不同,語意亦有所出入。「迪士尼衣飾大減價」指的是叫賣的小販所售賣的衣物的價錢大幅下降,但是「嘉湖銀座大減價」卻不是指嘉湖銀座這件貨物的價錢大幅下降,而是指嘉湖銀座這座商場裡的店舖將會降低其出售貨物的價錢。從詞意解釋上,我們可看見「嘉湖銀座」與「迪士尼衣飾」是不同的。「嘉湖銀座」是施事者,是因為嘉湖銀座推行減價計劃,因此商場內的貨物的價錢才得以減低;「迪士尼衣飾」是受事者,是迪士尼衣飾的價錢被小販降低。

由此可見,分析語法有時需要語境的幫助,來加強其理論的解釋力與及進一步理解相似句子的不同意思。

(續於語法的生活隨想之二)
(this is a post from samuel)

14 January 2008

三分鐘熱度?

小孩子往往都有一種通病,特別是在城市中長大的,就是對很多事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近年出了那麼多各適其適的玩意,真教人愛不釋手,加上現在以追隨潮流作崇,來得快,去得更快。要讓尚未定性的小孩建立根深的興趣,談何容易?

言及此,想起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Use Value[DMUV]),應該可以用來解釋此現象。試問有誰不會對新事物產生好奇?那種新的體會、享受、刺激,感覺於第一次來得特別強烈。相比現在,古時的小朋友既受社會環境所限,亦忙於為三餐務農,康樂只有兩三種,雖然玩得多難免會產生厭倦,但亦得苦中作樂,所以很少有貪新忘舊這情況。這意味著「三分鐘熱度」是社會環境、科技水平均相應提升之下等條件所促成的。

問題卻是,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無論選擇多與寡,怎也及不上人類對之望而生厭的速度吧?這倒未必﹗分析人類行為,我們通常會朝幾種方向去觀察。相信大部分人都驅使於對生活的追求,從而接觸新事物,我們姑且將衣食住行和娛樂作為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在發達國家而言,娛樂也算是基本需求),再具體一點說,便是一種事物對人類視覺、嗅覺、味覺等的影響了。

傳統上,我們對DMUV的理解是,人們對物件或事物的數量與其邊際效用有相反的關係,即你對第一個漢堡包的感覺是極為美味及滿足,但當你吃到第N個時,便飽到想嘔……用之於新事物身上,情況亦依舊。但人類並不因此而不進食,或有著極大的MUV curve,直到死為止才減到等於零。人類是要每天進食的,即使你上一餐吃過量,極其量只會影響下一餐的胃口,卻很少會影響你第二天的食慾。當你說對漢堡包的MUV 是以一天計,將N個包平均分不同時段進食,根本不會出現MUV 等於零的情況。簡而言之,DMUV是具時間的束縛,若任由時間的長度來分析,根本講不通。

其實有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的,當中包含了生理機制,如食飽後會肚餓,暢飲後亦會口渴。這是時間流逝的結果,所以MUV 一定有時間性,而且擁有一種自我回歸的特性,否則人類豈能會對事物產生興趣?而最困難的莫過於量度這種「自我回歸」的時間了。究竟MUV 的回歸水平是否持有一定標準?甚至透過人類憑基因、藥物研究來控制的可能?

從平日的觀察,可知箇中一二。人類對聽覺及視覺的MUV回歸速度應該較其他感觀快。聲音與圖象均是虛無飄渺、稍縱即逝的東西,卻是人類不斷追求的……「食色性也」,談到生理需求,莫此為甚。但受生理所限,MUV回歸的時間較慢。至於運動,則講求勞動身體的需要,和進食相似,卻因為非必要,所以便做就了這「豐滿」的時代。最有趣的想法,莫過於「腦力」了。視乎生理及心理素質而定,絞腦汁確是天下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MUV回歸速度緩慢不用說,更可能有一沉不起之勢……不難想象,最少人沾手的領域必屬用腦最繁之處,不是嗎?

興趣難培養,培養好興趣則難上加難,要於好興趣上有一番作為者寥寥可數。

各位讀者,若果你讀完這篇文或Blog後,對文字頓感失去興趣,原因有很多,加上DMUV作怪,並不出奇,但基於MUV自我回歸的特性,待MUV 回復時便CLICK 入來,我便可謂功德完滿了。

我想.拾圓

這個世界是個有趣的地方。我所能見到的世界就很狹。

可惜。 就是這一份可惜,生出了我辦《拾圓》這個平台的提議。

經濟學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交換(exchange) 會令所有人都得益(better off)。
對,就讓我們交換我們的世界吧。
交換我們的世界,交換我們對這世界的看法(opinion)及想法(thoughs)。這便是我希望《拾圓》可以做到的事。

所以我便伙同ben, yandi 及建文成立這一個blog, 分享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請注意,這個不是我和他們仨的blog。 我們,是我和你。
《拾圓》是一個向你開放的的平台。 你只消把你認為有意思的想法打下send 到這blog 的email便可以了。 這是個讓你把平日沒處和人分享的想法的園地。

是的,這兒是完成開放的。可post的東西只有一限,要有你自己的想法的。
不論你要寫影評書評劇評,學術文章,政經大事,英超觀後感,手機用後,一件小事俱可。
一句記之曰: 「要有想法」

我,ben,yandi與建文的工作就只是維持post的數量。我們之間協議了我們每人會約7日一稿,以保持這blog的可觀性。 但長遠的理想是加入更多「定期寫手」。有興趣的請聯絡我。

短期內大家不會太湧躍的了,我明白的。我們不介意大家free-ride的。
但,如有想發表的東西,請記著有《拾圚》這平台。





「這件事(《拾圓》)很年青。」 Tom Wong說道。... 「是,這件事很熱血。」我答道。




「這個blog很有機會過不到三個月的。」ben頹說著。... 「是吧。不過也要搞。」我頹答道。



我希望大家會喜歡我這個熱血的頹想。和我一同交換看法,一同探索這多面的大世界啦。

p.s. 感謝geo 兄的相助,為本blog作過極重要的宣傳。
又多謝ben post了這個示範作

13 January 2008

究竟《地獄少女》有甚麼內容價值?

此文曾在《知日部屋》刊登: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read.php?846



此文曾在《知日部屋》中刊登,惟網上的反應並不熱烈,而且僅有的反應中以批判居多。事實上,這是我首篇動漫的評論文章,所以在批評的聲音中我學到更多的分析角度和方法,獲益良多。現適逢此網誌開張,催我寫稿,故以此不完備的舊文應對,並特此祝此誌開張慶誌,願無論是撰文者,或者是偶然來到此誌的人,都可以不經意間拾到一兩點小小的智慧。特此以外,我要說的是,此網誌其他撰文者的興趣是談政治經濟(理論)文藝,不要因此文廁身其中,就以為此誌以動漫評論為主,畢竟各位人兄中,只有我最「不務正業」,亦只有我會寫這個類目。希望大家不要有誤會,畢竟我也是偶然來到,想尋找點點如無花果般的智慧而已。



  這裏《地獄少女》所指的,主要就是兩輯動畫版的《地獄少女》。而對於《地獄少女》的內容價值,網絡對它可謂褒貶不一。筆者曾在雅虎以「地獄少女」作關鍵字去搜尋曾撰寫它的網誌,亦發覺大家對其內容價值的分歧亦頗大。但大家對《地獄少女》這部動畫評價或讚或彈,當中部分牽及分析上的問題,以致對它的價值如何,反而愈辯愈不清。筆者想先對各種常見的評價作一判斷,最後再說出一己之見。


  首先,欣賞《地獄少女》的觀眾群,往往認為它「發人深省」。而究竟如何「發人深省」呢?其中一個說法就是令人反省「仇恨就是雙面刃」的論調。這個說法其實未掌握到《地獄少女》的核心思想。《地獄少女》每集的表達方式,可以化約為一交換關係,一人以自己下地獄的代價去迫使另一人同樣下地獄,亦即可以說是同歸於盡的關係,而這種交換是以被壓迫者的「怨恨」為動力的。但製作群的目的,顯然不是探討這個「同歸於盡」的關係。的確,這亦只是一個幻想的關係而已,它真正想表達的是,這種「怨恨」背後的意義,從而揭露出社會種種的問題。亦即說,要評斷《地獄少女》的內容價值,必須從社會意義的層面去看。


  而批評《地獄少女》的人中,其中有一個說法,認為以「怨恨」為動力的交換方式是「邪惡的」,宣揚仇恨訊息。這種說法和上述支持者的第一種說法出現了同一種問題,即以表達手法評價內容價值。其次,「怨恨」其實是一種情感,位列七情六慾之中。即使聖人孰能無情?而這種怨恨很多時都牽涉到價值觀的衝突,這裏有一個麻煩的哲學問題,在今天不能詳述。但可以說的是,這種說法背後亦有一倫理學的困難而己。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地獄少女》能夠揭露社會問題。它基本上可以點出作品的價值,亦指點出更精闢的評價方向。但很多時,這說法又過猶不及。評論者的手法比較高明,是從每集的具體劇情去分析。其指出,有時怨恨者和被怨恨者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關係。怨恨者送壓迫自己者落地獄,固然大快人心,但連較弱勢的被壓迫者都要落地獄,實在不公平。有時被怨恨者是值得同情者,反而怨恨者不知時務,或囿於己恨而流放人到地獄去。兩種的方法都沒有給人希望,只給人嗟嘆可惜,所以即批評《地獄少女》沒有建設性。


  這個說法,其實點出了《地獄少女》的本質是「批判性」而非「建設性」。文學作品的現實功能,可以有兩種的「理型」(ideal):「建設性」和「批判性」。前者是指藉文學作品肯定某些價值,從而建構出積極的人文世界。而後者是藉文學作品去批判現在社會的陰暗面,是一種消極的揭露性質的。當然,每個文學作品都可以有「建設批判」的雙重性質,有一曖昧性存在。而《地獄少女》是一個典型「批判性」較重的作品,批評者的說法,點出作品的特質,是一套「下以風刺上」的作品,而不是一套「上以風化民」的作品。但批評者的局限就是將「批判性作品」當作「建設性作品」去評價,自然沒有一絲價值。在這一點上,一些支持者亦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我其中最欣賞的blogger 馮友曾說過《地獄少女》沒有甚麼微言大義,這點堪足玩味。任何欲在《地獄少女》裏找出正面意義的人,都陷於功能逾越的困局。


  順著這個思路,《地獄少女》的評價,應以其支持者的說法較為精闢。但他們還只是方向性上可取:《地獄少女》的內容價值應表現在揭露社會現實之上。而作品的價值的高低,則應從作品所揭露社會問題的力度上。我則認為這一點尚有不呎之處。撇除了個人恩怨的描述,大部分《地獄少女》揭露的社會問題,應該是制度的問題,而不限於個人。有時壓迫者被送入地獄,被壓迫者是否得到光明呢?這方面《地獄少女》沒有說過。誠然《地獄少女》揭露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在揭露集體欺凌的問題上較為突出,但當中的描述局限在個人層面上,鮮有進一步到社會的層面上探究。事實上,若可以做到這一點,《地獄少女》即可以有一「建設性」的特質,從而加強在「批判性」的力度。可惜的是,《地獄少女》的評價,現在只能從「批判性」的角度去看,而且顯出不能諱言的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