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March 2008

咫尺間的鴻溝

我走呀走,逾過一個又一個的鴻溝,奈何時間一點一滴地溜走,你我仍停留於天各一方的盡頭……

姑勿論你與我是多麼的相似,距離仍舊存在,揮之不去。是我的態度令你覺得我遙不可及嗎?是我的言行舉止令你感到受傷嗎?還是你,沒有錯,是你,讓這距離反反覆覆地擴大。

聽到人們說上帝總是公平的,可是為何你我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你說每人有同樣的廿四小時,但有些人花上半天做到的事,其他人卻要十年寒窗。你說十隻手指有長短,但他十隻手指都比你短。

我記得有一次和家人吃午餐,甜品是雪糕,有兩種選擇:綠茶或芝麻。其他人全部選綠茶,唯獨是我選芝麻。結果是其他人分寶藏般搶吃我的雪糕。這便是距離。

距離是永遠存在的。只要這個世界有多於一個人,便有距離。而人生的其中一項最為難巨的任務,非縮窄同輩之間的距離莫屬。家有兄弟姊妹的,小時候要爭竉,便得想盡辦法討好父母,被冷落的(自己心理上),便要縮窄兄弟或姊妹之間的距離。長大上學去,又要為縮窄同窗之間的距離,不論學業成績或課餘活動上,而弄得焦頭爛額。到中學,甚至大學,社交圈子闊了,又要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極力游刃,務求達到彼此心中無情亦表面有情。

你語速快過我,我便沒有插言的餘地;你詞彙多,我便沒有表達的餘地;你身體強壯,我更沒有反擊的餘地。

人人平等這句說話已用得氾濫了,即使你成功令到地球表面上每一個人都享有同等的生活條件,但思想上的平等卻費盡心力也只會有心無力。事實上,你有這種思想,並不代表人人希望如是,這已經是一種距離了。於是乎出現了永無休止的追逐及競爭。

均衡點,似乎是人人平等,這是馬克思的哲學,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

人類可以像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一樣,環環相扣但彼此沒有衝突嗎?缺了一環,便出現骨牌效應,某些種族絕種,這不是自然界的定律嗎?為何人類可以抽離其中?是的,不可能。

物以類聚是積極縮短距離最簡單的方法。父母常言道:「千萬不要群埋於不良分子」,這些老生常談,的確沒有錯。

不要這麼悲觀,積極一點吧﹗距離雖然存在,但透過努力亦可消除隔膜的。這也是我認為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看完這篇文章,你我的隔膜又減少了。

27 March 2008

The impossible drawing

大家對以上這幅作品,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日本動畫之中,每逢出現時空交錯的情節,很多時候便會看到類似的畫面。這就是 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其中一幅名作:The Relativity.

這位斐聲國際的荷蘭平版畫家(lithographer),以他獨特的空間哲學及高超的平版雕刻技巧,使世人重新打量何為視覺空間的標準。

Escher 年青時被老師批評過作品平平無奇,更叫他作畫不應那麼死板,要將挾窄的思維擴闊開來。幸好他的藝術創作步伐並沒有被老師的負面評語趾住,否則便會白白窒礙了一位傳奇畫家的成長。往後的他,成果如何,有目共睹。

早期欣賞他的畫作最甚者,並非普羅大眾或藝術家,而是數學家、物理學家……Escher 擁有着對空間的獨特觸角,從而使他能夠畫出一些被喻為impossible structure 的作品。如上面的Ascending and Descending及下面的Waterfall,便繪出使人再三回味的視覺幻象(Optical Illusion)。這些非以圖象表達不可的感觀享受,是採取了以獨有角度來呈現空間佈局的技巧。很多後人將其作品立體化,再以360度觀察其結構,發覺在任何角度看,除了一處,便不會有畫中的效果。得出的結論是:Escher 獨具慧眼﹗

另外一點使一眾數學家著迷的,便是Escher 的mathematical drawings,像以下這幅Sky and Water。
使我們更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Escher 本人是欠缺對數理的訓練的,單憑他本人對形態的觀察及敏銳的眼光作畫,有些電腦平面創作員更聲稱,以電腦輔助也需花上數天才可重生他的作品,何況單用人手……不﹗是用雕刻刀﹗

Escher 畫作的神秘之處,正正是人類的好奇心及藝術融為一體的最高境界。和其畫家一樣,作品要有一種comes out from thin air 的虛無漂渺感,這也是藝術本來的原意:以具體形式伸展理性的抽象思維。

有興趣者,請瀏覽這個網址:http://www.mcescher.com/

22 March 2008

動畫《灼眼的夏娜》蘊含的存有論探索:得啖笑的吹水實錄。

1. 封絕的建構實為「第一因」思想的再建。
《灼眼的夏娜》中最重要的是高橋彌七郎在當中的世界觀,其中在大家作戰的時候有一經常使用封絕,據《維基百科》所載的「封絕」:

與世界「因果論」相離的的事物,其內部是靜止的,外部是隱藏起來的無形空間,被稱爲「因果孤立空進行封絕的話會卷走周圍的陽炎之壁,在地面出現以奇怪文字組成的紋章,天才自在師「螺旋的風琴」而編寫的自在法。「紅世使徒」吞噬「存在之力」時隱藏身體。而火霧戰士與「紅世使徒」是在戰場上實現封絕的。封絕內部的世界是靜止的,但不影響紅世使徒與火霧戰士及其擁有寶具的關係者既行動。要恢復在封絕中造成的損害需消耗存在之力。

封絕的出現,是違反現世的因果規律,既在絕對靜態的環境(在現世去看),即在封絕內的所有變化,是靜的所有變化,即變動亦是靜,這和中國思想「第一因」,即「太極」是一致的,太極時刻在變,不能不變,但變動的太極亦是最高的太極,氣化流行,正在第一因的本色。

而封絕的損害,可用存在之力作補損,但作一判定:若不以存在之力去補損,封絕其實會對世界作出果的損害,但此果不能在世界找出「因」,嚴格來說,是違反「因果律」,亦即是說高橋把世界追不到因的果放置在「封絕」,而源於「紅世」此平行世界,即「紅世」的構想,是一個第一因思想的再構。

2. 存在之力富有唯心思想的特色。
所謂「存在之力」,據《維基百科》所載:

維持現世一切事物存在的能源,「紅世使徒」在現世顯現和發動自在所必須的根本能源,爲了能夠達成其目的,「紅世使徒」才會襲擊人類,將擁有相近能量的人類化爲魂火,吞噬後獲得「存在之力」。

被奪去「存在之力」的人,會變成「火矩」:

被奪取「存在之力」後用所留下的存在作成的代替物。由於在消亡的瞬間會造成世界的扭曲,爲了避免讓火霧戰士察覺,「徒」要將人做成那樣來反映世界當前情況,將存在與消失給予世界的衝擊平衡。爲了製作本人的燃燒殘留物,要保持由來的記憶人格,生命活動能力。在消耗殘存的力的同時,人與周圍的關係,住所,身份,存在感都徐徐的失去,到達了誰也無法阻止的時候就消失了。隨著這個的消失,人所有的痕跡都被消滅了,變成了不存在。

但此點上,高橋世界觀的建構下的存在,並不在於物質生命的存在,雖然物質生命的存在是存在的必要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存在在於在經已存在的人心中的存在,此即為真正的存在,即我的存在,是依賴別人對我的存在,這種以心連心的存有觀,和中國《中庸》思想暗合。

3. 真實的存在,取決於當下即是,而非理智的。
4. 零時迷子的出現,非一偶爾而隨機的,而應肯定的。

本來想繼續想吹(黎呃稿)的,但想想,都是收手。最後一點,這不是官方的說法,而是我本人……說好聽點是借花獻佛的方便權說,不好聽的就是游談無根的清談,加上遊此blog的人大槪都未看過《灼眼的夏娜》這套動畫,我要收手了,不過我再將原來的四點大綱後兩點寫了標題出來作罷,如果你真係好想有下文的話,我(應該會)繼續寫出來的。

p.s. 這此文另一個啟示是:任何一個讀過少少書沒甚文化的人,都有一個化簡單為複雜的能力,不要害怕。
其實這套動畫係非常易明的,(好唔好睇就見人見智)

小聰明與大智慧

  久未寫文,一寫文就富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口試色彩,這即代表此文是「行」文了(笑),雖然今年的口試問題比較富有深度,詳見Geo 的xanga。

  愈來愈覺得之可以在自己的世界生活得游刃有餘、安居樂業,是由於生活世界有一些規則 (rules)。這些規則好像是自然而生的,是大家自然共同承認而共同遵守的,而且並不會好質疑這些規則的validity 和reliability ,正如我們玩紙牌遊戲是不會質疑遊戲規矩的規矩,因為我們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話根本就無法繼續遊戲,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只會說「修改」遊戲規則,而不是去「改變」遊戲規則,這亦好像是假定「遊戲規則」有一先驗的存在實體、非人為的自然而存的。

  生活就有這些規則,生活就變成一個遊戲,生活得好就是在遵行既有遊戲規則的前提下,獲得大家共同冀望的目標。這共同的冀望,和這些規則一樣,好像是先驗的、自然的、不證自明的:追求金錢、追求權力、追求高尚的生活、趨求潮流……在既定的規則之下獲得勝利,就是小聰明。在考試制度下,以最少的努力換取最大的成績者,就是小聰明。在經濟制度下,以最少的風險換取最大的回報,就是小聰明。亦即是說,不問現存規則和目標的合理性,僅僅去遵求此規則、去獲取此目標,就是小聰明。

  但此世界亦有大智慧的人,能夠看到規則和目標背後的互存機制。規則和目標,不是先驗的、不是自然的,各地有不同的規則和目標、歷史上曾有過不同的規則和目標,從而懷疑這些規則和目標的終極性,明白所謂規則和目標,只是在某一刻某一地的某個群體的渺小的遊戲。這當然是大智慧的第一步,就是懷疑,就是反省。

  懷疑和反省不是大智慧本身,但要從此進路,才可以窺探大智慧的本質,因為大智慧本質並只是解構,而還含有建構,並不是只是承認規則的虛幻性,而是在虛幻性之中尋找實有的存在,明白了虛幻的,就可以將虛幻轉為實有,記住一點,即是大智慧的人,都要將要生活在規則的世界,有時他們的生活可能和小聰明的生活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反省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問題。在遵守共同的規則之下,亦有虛幻的、亦有實有的。這種的玄思,讀讀《論語》,或許讀讀《莊子》,也會明白。

  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明白,這篇文章其實十分之「行」,而作者真是頹廢的騙文章的二道販子了。

21 March 2008

是這麼困難的嗎?

做人,真是這麼困難的嗎?

當我還小的時候,有過這種疑問。那時候也許爸媽縱我,所以要風要雨都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幾句說話令我很內疚:賺錢養家不容易啊,何況還要照顧你們(我和妹妹)﹗

長大了,再想起剛才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做人困難與否只在乎個人態度。

有許多看來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親自做的時候,為何會困難重重呢?小時候看電視,見人唱歌可以被人捧成紅透半邊天的明星,不明白唱歌真是這般困難的嗎?張開口,便有聲出了,何難之有?再說畫畫,見那些所謂名畫家的驚世傑作,感覺上十分兒戲呢﹗幾種顏料一塗、兩塗,再胡來幾筆粗線,加上底色便成,小孩子也做到。賣到幾多錢不知道,但深信放得於藝術館的豈沒有價值連城之理?

現在的感覺如何?Superb﹗Bravo﹗

很多東西初時給人們的感覺便如是,像烹飪、書法、主持節目、打理家務、做工(對吧?怎想也比讀書容易)等等,心想他人做到的自必可以做到,這種天真的想法便使人養成瞧不起他人的態度。

未做過的東西便是不懂,而非不熟所以做不來,這是人家的心聲。運動最容易了解,香港近年參加馬拉松的健兒數目有上升趨勢,救援服務的數字亦只會有增無減。跑步,有雙腿便可以做到,這是很多人對馬拉松的觀點,但有多少個是馬拉松跑手?跑過才知道。

有很多天才橫溢的人,看似上帝如伴左右地不斷創出能人所不能的奇蹟,事實上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血汗、青春犠牲是不為人所知的多。再說下去,那些較正常的「正常人」,欲透過較少的勞力和腦汁便獲得如同天才般的收穫,這種便是人類的劣根性。薀釀了無數的悲劇結局和一連串醜陋的嫉妒。

你現在覺得懂得走路和說話是理所當然,但對於一位嬰孩而言,卻是難過登天。嬰兒們要多久才學曉走路?他們跌過、傷過、哭過,也有勇氣爬起來。對於當時自己學走的情境,有沒有記憶?做其他事情不是一樣辛苦嗎?

莫扎特都要有其懂得音樂的爸爸,才可讓這位音樂神童領略音樂和展出光芒,更何況我們,憑甚麼,憑自己超越的領悟力?以虛心的態度欣賞每種成就,才可以讓自我的價值和能力得到果實,因為種子是自己種,但果實卻須透過其他人品嘗才成。欣賞別人才可贏得他人的欣賞。

19 March 2008

第四屆新紀元華文青年文學獎

「新紀元華文青年文學獎」,很長的一個名字,內裡隱藏的意義也很深。由第一屆欠缺資助之下都籌備得有聲有色,到現在得到中大的支持,當中的確經過了很多艱辛。今屆到中文系籌辦,看到開幕禮上師長們欣慰的神色,我也興奮起來,畢竟我始終是個中文人,對於此類文學活動多少有點期待,更何況主角是我們本科生。

華文獎是給全球各地華人本科生顯示自己文學才能的一個最好機會,由於比賽覆蓋的範圍很大,比賽作品來源比一般寫作比賽來得更廣,競爭性也相對更大。比賽分三組,散文組(八千字以下)、短篇小說組(二萬字以下)、以及翻譯組(文本由大會提供)。每組獎金都豐富,冠軍(一名)二萬元、亞軍(一名)一萬二千元、季軍(一名)八千元、一等(三名)及二等優秀獎(十名)各一千元、鼓勵獎(十名)各五百元。冠軍、亞軍、季軍、一等優秀獎得主更有機會與一眾文壇名家交流。

我在這裡建議大家即管投稿,原因是這個比賽的評判陣容實在鼎盛,如余光中、王安憶(長恨歌的作者)、劉以鬯(酒徒作者)、黃國彬等等,就是沒有得獎的份兒,有機會被以上的文學大家看過你文章,已是一大收穫了。

想知道更多詳情,請瀏覽以下網頁:http://ihome.cuhk.edu.hk/literaryaward/index.htm

11 March 2008

為甚麼人害怕死亡? --- 下篇 (by allie)

為甚麼人害怕死亡? --- 上篇 (by allie)


除了政府給予大眾一個「不朽的保證」外,我察覺到我們每日都會接觸到不同的媒介帶給我們的相同訊息:人是會不朽。社會、父母親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識字,是要使我們自己獲得求生技能,方便自己將來能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所以,讀書識字,是投資未來,是一種對前途有幫助的投資工具。打開報紙雜誌,或走在街上,會發現有很多保險公司試圖說服我們買保險。根據保險公司的說法,買保險是為了「對未來有所保障」。所以,購買保險,也是投資未來,保障自己的一種工具。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了我們總是被「不朽」這個意識包圍著,讓我們相信人是會繼續生存,沒有終結的一天。

即使是我們每當新的一年開始時,獲派或是自行購買的日曆和行事曆,也都是在假定人是不朽的。購買新的日曆,或是書寫行事曆時,都是預計自己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如一年)是繼續存活的。這說明了,我們在不經意間,接受了社會灌輸給我們的一種意識:人是會繼續存活下去的,是不朽的一個個體。對於死亡或是不朽的議題,社會都一概不談論,不提及。即使談論,也都是輕描淡寫,或強調即使人的肉體會朽,其靈魂精神也會不朽。

由於社會瀰漫著「不朽」的這個概念,以致於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死亡時,「不朽」與「必朽」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便會發生衝擊。由於一直以來都未曾想像過自己會死亡,一旦死亡降臨到他人身上(亦即是當不朽受到必朽的衝擊時),我們會開始質疑人的壽命的長短,繼而害怕下一個死亡的是自己,於是感到害怕,害怕死亡即將降臨。

然而,一旦不幸的死亡事件發生了,為了抒發心中對死亡的恐懼,人往往會透過儀式去表達內心的情感。透過舉辦追悼會或喪禮等儀式,使人的哀傷和悲傷可得到抒發的途徑。

我們參加喪禮時,可能會認為道士打齋、死者家人燒奚錢、前往喪禮的人上香等等程序只不過是門面化的功夫,既然人都死了,他們大概都不知道生前的親朋好友替他們風光大喪或是寒酸地連喪禮地都不搞,於是認為喪禮不過是「 做給生人看的,不是用來紀念摯親」 。可是,這些看似是表演的打齋超度儀式具有治療人們情緒的含意。從這些儀式中,人的情緒能得到抒發,從害怕、憤怒、不解,轉換成接受、釋然。激動的情緒得而平伏下來。

由於中國傳統一向視死亡為不會公開談論死亡。充滿著未知的,於是為死去的家人籌辦喪禮往往成為在生者對死者感情的抒發途徑。死亡是不能由人所預計或控制的,既然整個社會氣氛都不容許我們事無忌憚地談論死亡,故為了安撫悲痛的情緒,舉行喪禮成為在生者能為死者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人所能控制的一件事。透過做一件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我們試圖作自我治療,並且安慰自己,已死者在這世界到達了終點,但同時在另一世界展開新的生活。例如,在佛教的教義當中,人往生後,會入輪迴之道,開始一段新的生命。於是佛教徒會覺得死亡,不過是另一生命的開始,他仍是同一個他,只是他以另一種外貌存在世上。

最後,正如齊格蒙.包蔓在《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 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譯》一書當中指出,人們雖然不能否認死亡是不能逃避的,但他們可以視每一件死亡都是偶然的,特殊的例子。每一件死亡都是特別的原因,如心臟病發作、失血過多、被人謀殺……從沒有人說過,一個人死亡,是因為生命必朽,故此終有一天,人會死掉。由此可見,人總是會從不同方面得到同一個暗示:人是不朽的。

然而,人之所以會害怕死亡,就是因為必朽與不朽兩個對立的意識同時出現,令人無所適從。由於社會一直灌輸其成員不朽的意識,所以一旦死亡(即是朽)出現,人所一直信服的概念便會崩潰,繼而害怕。然而,當明白到朽與不朽在社會上擔當的角色後,我們便可以正視死亡,不再懼怕。



參考書目:
齊格蒙・包曼著 ; 陳正國譯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 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譯》
(香港 : 海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7.)

9 March 2008

Grandfather's clock (by penny)

Ken Hirai 10th Anniversary Complete Single Collection '95-'05 歌バカ


















我放上的是平井堅唱的日文及英文版,很喜歡歌裡加上了鐘擺的聲音。

《爺爺的古老大鐘》是日本家傳戶曉的童謠。去找一下資料才知道原來源自美國,在四十年前傳入日本後落地生根。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百多年前英國的Piercebridge,有一對名叫Jenkins的兄弟開了一間George Hotel。在旅館的大廳豎立著一座直立大鐘。大鐘的特色是非常非常的準時。直至某天,兩兄弟其中一人去世,本來精準的大鐘,開始不準時了。最初,大鐘一天只是慢了15分鐘。鐘錶匠試圖修理這個大鐘,但卻徒勞無功。時、分針的走動一天一天的慢下來,最後比正確的時間慢了一小時之多。

剩下來的那位兄弟,在九十歲時亦登極樂。而大鐘在同一天,也停下鐘擺,從此便再沒動過了。
雖然旅館的新主人嘗試過去修理它,但都以失敗告終。所以這個大鐘就被放置在大廳裡的一個角落。

在1875年左右,美國著名的作曲家Henly Clay曾經入住該旅館,因而得知此故事。之後,他決定把這個故事寫成歌。為了讓歌詞個人化,他決定將歌詞中的人物寫成為一個老人,並把這個角色設定為他的祖父。因此,這首歌取名為Grandfather's Clock。

直到現在,在美國麻薩諸塞州作者Henly的家中,這個大鐘仍然被好好地保存著。

《爺爺的古老大鐘》是現今日本音樂教科書必備的童謠。而且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這首歌曾經在日劇《跟我說愛我》中出現。豐川悅司和藥師丸博子合作的《愛
我,請告訴我》,也用上了此曲作為片尾曲。而卡通片《櫻桃小丸子劇場版》的重頭戲,就是三年四班的合唱比賽,當中所唱的就是這首歌。

坦白說,我剛才聽了後,眼睛響起了淚水警報。我沒有哭,但是不知為何會熱淚盈眶起來。的確,我想起了爺爺,其實我跟爺爺的感情根本不好。或許是兩代人的代溝吧!他跟我與弟弟,是永遠不能相處的。他那種牛脾氣,頑固的性格,是我最不能忍受的。若不是因為他是我爺爺,恐怕我們早就反目成仇了。所以一直以來,夾在中間的爸爸最難受。我不知道每次爸爸因為我們,而去跟他調停時心裡到底有什麼感受。但一定不會好受吧!畢竟那是他的父親。

聽到這首歌,我頓時醒起,爺爺終究都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餘下的日子,不能再令爸爸難受了。

其實我第一次接觸這首歌,就是因為《櫻桃小丸子》。想不到今天無意間又再次聽到這歌。我是先聽日文版的,平井堅的聲音很有感染力,未找到歌詞時,已被他的歌聲吸引住了。可能是先入為主,也可能因為平井堅是日本人,我覺得日文版唱得比較好。不過其實細聽之下,沒有大差別的。

在此亦順便放上小丸子裡的version,聽聽與立川清登及兒童合唱團的聲音,與平井堅的聲音,如何唱出兩種感覺。





Grandfather's Clock
lyrics & music by Henry Clay Work(1876)

My grandfather's clock was too large for the shelf,
So it stood ninety years on the floor;
It was taller by half than the old man himself,
Though it weighed not a pennyweight more.
It was bought on the morn of the day that he was born,
And was always his treasure and pride;
But it stopp'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Ninety years, without slumbering (tick,tick,tick,tick),
His life seconds slumbering (tick, tick, tick, tick),
It stopp'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In watching its pendulum swing to and fro,
Many hours had he spent while a boy;
And in childhood and manhood the clock seemed to know
And to share both his grief and his joy.
For it struck twenty-four when he entered at the door,
With a blooming and beautiful bride;
But it stopp'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My grandfather said of those he could hire,
Not a servant so faithful he found;
For it wasted no time, and had but one desire
At the close of each week to be wound.
And kept in its place not a frown upon its face,
And ist hands never hung by its side;
But it stopp'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It rang an alarm in the dead of the night
An alarm that for years had been dumb;
And we knew that his spirit was pluming for flight
That his hour of departure had come.
Still the clock kept the time, with a soft and muffled chime,
As we silently stood by his side;
But it stopp'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好大好高的舊時鐘 是爺爺的時鐘
百年來一直沒停過 令人驕傲的時鐘
這是爺爺誕生的那天早晨 買來的時鐘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百年來從未停歇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一路陪伴著爺爺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無所不知的舊時鐘 是爺爺的時鐘
漂亮新娘嫁過來時 那天也滴答地走著
歡喜的事 悲傷的事 什麼都知道的時鐘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歡喜的事 悲傷的事 什麼都知道的時鐘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夜深人靜時鐘聲響起 是爺爺的時鐘
讓大家知曉 分開的時刻已經到來
在天堂裡的爺爺 已和時鐘道別離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百年來從未停歇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一路陪伴著爺爺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而現在 那時鐘已經不會動了

8 March 2008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素來也喜歡自己的外觀,雖然談不上愛美,但亦不會抗拒打扮,時不時照鏡。

就這麼說吧,我不會像某些人追隨潮流,亦不那麼計較外表的美醜,只要是合適又略帶時麾的衣着,我就會穿。

每次去洗手間,人們十居其九都會在方便完後逗留在鏡子面前,左梳右理一番。現代人愈是富裕,愈是追求個人化,對美的追求源源不絕。這一系列形象工程,小至衣着髮型,大至穿環整容,人人都抱著對令周遭另眼相看的效果奔馳。

你渴望擁有名星相,nip/tuck……。還有你,想擠身上流社會,貸款供Benz可以考慮。時下不少奢侈消費品,都已與炫耀性消費群牢牢的黏在一起。但背後的動力,背後驅駛你掏出一堆又一堆鈔票的動機是甚麼?還不是要他人對你改觀罷了?

望著身邊的東西,有多少是反映到自己的?問這問題,也許是多餘,當然是百分百的東西了,若非如此,放在家裏何用?再望望,身邊的銅牆鐵壁,甚至乎粉牆黛瓦,均無條件反映了建築物或城市佈局的特點,前者的商業味濃厚;後者則書香樸鼻。

不管甚麼物質、元素,最能完整地捕捉到一個人的東西,莫過於鏡子了。人類對鏡子有莫名的好感,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觀念,往往覺得非以其外表着手衡量不可,不管他或她甚至祂是多麼如雷貫耳、街知巷聞。畫家時不時都喜歡畫自畫象,原因何在,大概如上。我們討厭一些反映不到或相違背的東西,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基於先天性的理解,沒有自覺便不是我了。

有沒有嘗試看看自己的眼睛?它們是如何的,你所見到的是否自己,或想像中的自己?見到了,是一對靈魂之窗。透過窗門互相觀察對岸的光景,你會發現世界之大,思想亦然。

edited: Thanks to Naomi

為甚麼人害怕死亡? --- 上篇 (by allie)

為甚麼人害怕死亡?


佛洛依德曾說過,死亡是自然的、難以被否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故此,死亡是在人的生命中一個必經的過程,人無法逃避,或是抗拒死亡。古希臘哲學家依比鳩魯曾這樣提出過:「人類為甚麼會對自身的死亡充滿恐嚇?當死亡一降臨,我便不再存活於此世,所以我永遠也無法經驗到它。我幾乎可以千真萬確地說,我『現在』並不經驗到死亡。那我還憂慮著甚麼?我『現在』為何還要憂慮?」亦即是說,依比鳩魯認為從我們出生至今,都未曾經驗過死亡;然而,一旦死亡降臨,我們便不會存在。所以死亡不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可是,既然明白到人必定有死去的一天,為甚麼我們仍會對這已知的結果存在巨大的恐懼呢?


其實死亡存在我們生活當中。如齊格蒙.包蔓在《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 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譯》一書當中說明,人一旦死亡,「本我」(即是我的自我)就會消失。「本我」消失了,人將無法思考,無法與外界溝通,再也不能和世界有所聯繫。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消失,甚麼都不會留下。這種感覺得是孤獨的,無法與他人分享,也無法和他人一起承擔。這種孤獨且無助的感覺,正正是死亡之所以令人懼怕的地方


在中國社會,「死亡」是人們避而不談的話題。即使明白到人必會一死,但仍不會主動說起。彷彿不說,死亡就不會降臨。


除了家庭的影響,社會也在在影響我們對死亡的感覺。人之所以對死亡懷有懼意,是因為社會上給予大眾一種「不朽」的觀念。社會試圖告訴每一位成員,社會是不朽(不會消失)的。這使大家都覺得自己和社會一樣,會繼續存在,直到永遠;然而,當我們逐漸年長,我們會察覺到人類,終有一天,會死去,會腐化,會消失在世界之上。一旦意識到人會死亡,會消失,我便明白到人其實是會朽(消失)的。當朽與不朽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意識同時出現,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因而對死亡存有巨大的恐懼感。


Effie Bendann(本當)曾作一項研究,指出社會試圖說服所有成員,社會將會保證不朽。於是乎,每位社會成員都被給予了一個不朽的保證。即使社會中有人死去,社會也會根據逝世者的社會價值,頒贈各式各樣的回饋。所以我們周不時都會在新聞報導、報紙雜誌等不同傳播媒界中得知,某某名人逝世,政府當局深感哀傷。為了表揚死亡生前對社會的貢獻,有關當局將會舉行追悼會,並追頒紀念憲章予死者。如在二零零零年的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曾這樣報導:「 二零零零年八月二日,一群聲稱擁有居港權人士於辦公時間過後仍佔據入境事務大樓。當已故梁錦光先生試圖將這群人士移離大樓時,被人淋上大量易燃液體。梁先生雖然察覺自己身處險境,但仍然堅守崗位,阻止襲擊者把液體潑向其他人身上,並奮力保護在場的同僚。其後發生火警,梁先生嚴重受傷,並在九天後因公殉職。梁先生勇敢無私、克盡厥職、捨己救人的行為,堪稱公務員的典範。現追授金英勇勳章,以彰表揚。」 又例如:在二零零七年五月在荃灣電鍍廠大火中殉職的二十七歲消防員黃家熙,獲特區政府 頒發金英勇勳章,以表揚其英勇行為。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社會試圖說服大眾:社會將會保證不朽即使社會中有人死去(朽),社會也會根據逝世者的社會價值,頒贈各式各樣的回饋,讓市民大眾覺得即使肉體會朽,其靈魂精神也會不朽,讓世人銘記在心


這種悼念方法,除了成為社會對死者的讚許程度的一種指標外,也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即使一個人的肉體消失於世上,腐化了,他在某程度上仍是不朽的、社會仍會千秋萬世的記著他。



-續於為甚麼人害怕死亡? --- 下篇 -

7 March 2008

《玩轉身前事》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一個電話,醫生告訴你你患了癌症,你會有其麼反應?

Carter Chambers (Morgan Freeman)表面看來很淡然地接受了事實,但其實內裡卻藏著滿肚的牢騷,為了子女他放棄了學業,放棄了很多他想做的事。同一個病房內,躺著一個同樣患有癌症的病人,Edward Cole (Jack Nicholson),他家財萬貫,喜歡結婚,也喜歡獨居生活,但在患病期間開始想起他因不住地賺錢而失去了的種種東西。一日edward拾到carter的bucket list,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兩個只有數個月生命的人便就bucket list拋開一切四處尋找自己人生中失落的東西。

他們要看世上最美的風景,他們要吻世上最美的女孩......在他們於bucket list找到另類經驗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對所擁有的東西的忽略。他們看到自己人生路上所失去的東西,到人生走到最後的時候也看到了自己原來都這麼富有。

看完這部電影興奮心情久久不散,自它得到的東西太多了,現在想起仍覺回味!

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玩轉身前事》,看清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P.S. 如cloud所說,除了寫一張last will外,也不要忘記寫一張bucket list。

6 March 2008

Last Will

Last Will,遺囑。 我相信各位都沒有寫過。
也許是因為沒有需要。

因為還年青吧。生命還餘下很多呢。
遺囑還是年紀大一點再寫吧。
反正又不是個甚麼富豪,沒有甚麼要分配,不用做些甚麼了。

是吧,我們還年青。但死亡真的那麼遠嗎?
其實死亡一直在我們身邊。它從沒有寸步離開過我們。
我們可是每時每刻也有失去性命的可能。
走在馬路可能有車禍。開電制可能漏電。
死亡,總是在我們身旁的。

試想,如果你下一分鐘便離開了,
這一分鐘你有甚麼話要和你的最親說?
我所說的遺囑便是有這個作用。
它讓你能和你最重視的人說出你最後要和他們說最真摯的話。

電影《情書》及《PS I LOVE YOU》還不是這類情節?
實有人生在世,我們有太多話說不出口了。
總沒有理由要把這些真摯話和人一起長埋黃土下的。

而我們也該照顧一下我們的最親。
給他留下一些話,給他們一些安慰,也給他們一個思念的憑藉。

動手吧,為你的最愛寫下你的LAST WILL 吧。




(p.s. 我寫了一份在床頭旁的櫃頂,touchwood 我有咩事,請幫一幫我找出來。)

1 March 2008

嘉樂冰廳

說了很久,早前終於找了經常和我一起四處覓食的大學同學到了嘉樂冰廳。

據說公眾假期到嘉樂冰廳必定大排長龍,於是我們選了週二傍晚接近嘉樂打烊的時份造訪,但也好不容易才找到兩個座位。

一路走進去已見到很多聞名不如見面的招牌食物:超厚的火腿蛋治(炒蛋的厚度比兩塊麵包加上火腿還要厚!),比碗還要高的火腿奄列等等。

我點了一個雞絲通粉,一個火腿蛋治;珍點了一個酸辣腩肉米線,最後我們還多點了一杯凍朱古力和一杯凍檸茶。

如傳聞一樣,雖然通粉的價格比其他粉貴,但其份量之大,味道之好都不是你能想像得到的;珍對她的米線也有不錯的評價,只是腩肉有點肥罷了;火腿蛋治置於面前的壓逼感足以將我們壓死;鄰桌白黃相間的火腿奄列散發著的熱氣也迷得我們口水長流。可惜的是朱古力的味道不夠濃,喜歡滑的感覺的朋友應該會非常欣賞,而凍飲的份量也令一向大食的珍飲之不盡,這可是少有見她在食物前面流露出挫敗的神情。

最要命的是我們每人只付出三十元左右就能步出嘉樂,這比在一般地方吃晚飯的價錢足足平了一倍.....

誠意推薦荃灣新村街的嘉樂冰廳給大家,鄰近西鐵站,步行數分鐘即可到達。

最後奉上open rice的資料給大家看看腿蛋治的霸道-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10100&district_id=99&inputcategory=cname&inputstr=%B9%C5%BC%D6%A6B%C6U&amenity_id=1009&dishes_id=1010

力是一種能量,運用得當,可以開山劈石,運用不宜,可使生靈塗炭。可悲的是,此乃易說難行的事,當人人都自言明白這道理的時候,為何世上仍然有這麼多悲劇發生?

言及此,很多人可能會想起很多人禍,如戰爭、暴力衝突、校園槍擊或者家庭暴力。但我今天想說的卻並非施加於他人的力,而是影響到自身之力。力是一種雙刃劍,我們知道在施出力的同事,會有反作用力,對方受傷的同時自己亦會受創。有形之力使人恐懼,無形之力更使人驚悸。

用於自身之力最多的,莫過於壓力了。壓力有正面與負面之分,前者可以成為鞕策人們不斷向前的動力,後者則予人有吃黃蓮之感;前者是良性,後者是惡性;前者作用有限,後者作用無限。過份的壓力導致負面效果,眾人皆知。但問題是是怎樣運用得宜,怎樣控制。

前兩晚出席了久久沒有去的組員聚會,因為是大聚會,所以在座亦有其他組到場,加上搞手們一連串節目,場面好不熱鬧。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作為搞手們,他們一眾人等當然盡力「撐場」,免得氣氛變冷。其中一位是我認識的同學,見他平時外表冷酷,說話不多,理應並非活躍分子,卻也十分投入其中,又拍手、大嚷兼演講。啊﹗傻了腦,他可是主席,當然要身先士卒。

人在社會上被賦予了特定的位置,盡管接受與否,時間長了、群眾壓力大了,便不理三七廿一亦要硬著頭皮幹吧﹗化壓力為積極者,當然可以產生momentum,但將壓力視為消極者,便可能產生depression。此關鍵在乎自身本質,人生在世,總要為一些不願仍要選的兩難作出決擇,這時就要問自己,究竟力從可來?從外在之力多於內在的,可選,相反則要三思,因為可能是一條不歸路。將自己亦承受不了的力揹上身,所謂「螳臂擋車,不自量力」,便是如此。

綜觀現今社會,自不量力者相信比較多。請注意,這並非貶意蔑視,而是社會現象(我本身亦可能是其中一份子)。很多以為是外來力影響的錯誤決定,再留意一下,會發覺原來是自己內在之力作怪。當這類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有將之宣洩的意慾,程度愈高,危機愈大。於現實世俗之念尋求不到出路,便轉向靈性方面着手,所以宗教、藝術等隨之普及,並非無因。

對於力,不用害怕,相信今天的決定,持之以恒,結果如何,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