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快樂!!
happy 2009~
1 January 2009
23 December 2008
Mankiw v. Krugman
對於現今的經濟學有所認知的朋友,都不會沒有聽過Mankiw 同Krugman 這倆個名字。
Mankiw 的principle of economics ,有那所大學的introductory econ course 不是用這本書的。
他所專長的menu cost theory 又已經是macro 教科書必有的內容。他絕對是當今其中一位最頂尖的economist.
Krugman 呢,更不用說,應屈nobel prize 得主。有多少個international trade course 不是用他的書,他在international trade 的貢獻更不用多說。加上他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多番批評,多次一矢中的,可說是當今eocnomists 中最紅最頂尖的。
兩位如此厲害的"年青" economist 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活躍的blogger。他們都是econ 界最受歡迎的 blog 之一。
Krugman: http://krugman.blogs.nytimes.com/
Mankiw: http://gregmankiw.blogspot.com /
有趣的是,這兩位首屈一指的學者時有在各自的blog 上互相針鋒相對。
有一次,Krugman 對Obama 所組成的新經濟班子表示讚許,又以"hacks and cronies< /a>"來形容舊的班子,認為新的班子是一大進步。
碰巧Mankiw 是舊班子的一員,氣得他要找上新舊班子中的economists的排名來反擊。
鬼馬的Krugman 就以 "Touchy, Touchy" 為題給了Mankiw 一個回應。
未知兩人是否早有不和,昨兩人又來了。
Mankiw 寫了一篇題為"How No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的文章來說明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不及tax rebate 能improve economy 's welfare.
Krugman 就寫了另一文"Bad anti-stimulus arguments " 來回應,不指名的說Mankiw 的說法是Econ 101 level economics (Econ 101 為Mankiw 在 Harvard 教的introductory econ course) 。
31 August 2008
分享經濟成果的迷思
各大政黨、評論員以及壓力團體,向政府表達自己對各類型福利政策的訴求時,往往訴諸「分享經濟成果」這個金漆招牌。但在諤諤之士雖多,但政府往往只是唯唯諾諾,處於尷尬的境地。
政府之所以唯唯諾諾,當然是因為不願得罪巿民。民望於我如浮雲的論述,除了應對一時的質辯外,並無實質的意義,難以視之為特區的政治計算方針。但另一邊廂與之相輔相承的觀點,就是政府偏幫大財團、大商家,以致政府偏私的種種見解,以讓各大財團大商家獨佔經濟增長的成果,巿民無法受惠。
這個觀點容或可議。因為言者自言,少有循「經濟增長的成果」的來源作一省思。經濟增長,當然不能簡單化約為股票巿場暢旺,全民皆股下的全民暴富,但指的確實是甚麼呢? 我不懂得經濟學,這也許和宏觀經濟學有關增長(growth)的概念有關,但我簡單的將它視為本地生產總值的上升好吧? 而這個數字的上升,是各行各業的生產總值而計算的。問題是數值的上升,原因為何呢?
「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講法,有一個前提,就是「經濟增長」的成果,全賴大家的辛勤努力。而這種努力未能在各種的或顯或隱的回報中顯現,所以要透過福利政策去將這個成果回饋這批「理應受益者」。這使人想起獅子山下的年代,大家辛勤工作、互惠互勉,而努力必有所回報的美好光景。但時移世易,今天連羅文都已經逝去、獅子山下已成絕唱的時刻,香港經濟增長的成果,真的和以前一樣是靠全民的努力而來嗎?事實可能是殘酷而且相反,「經濟增長」,意味的是往往是判上判多重合約的剝削、大型機構「薄利多銷」式壟斷巿場以及將低技術工種縮排北移所節省到成本。所謂的「經濟轉型」,由勞工密集的工業,變成「高增值」的種種非工業性行業。而轉型前後的「經濟增長」,所意味的是由各種各樣的低技術的工人的努力凝聚的成果,變成今天的縮排剝削下的節省成本。對普羅大眾而言,經濟效率其實就是受剝削,經濟增長其實蘊涵自己要面對比以前更差生活質素的可能性。
在上者的猶豫,在於「經濟增長」正建基在人民無法得到經濟成果。事實上,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就業不足率以及貧窮人數,當中不是我們本來以為的正關係,甚至是負關係。福利政策,和經濟增長依賴的競爭力,是不相容的。分享經濟成果,於政府的眼中只是經濟成果的消散。「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最後只是一系列短期派錢的疑似賑災行為,糾結在於經濟增長與與大眾分享成果,在今天的社會已變成一個弔詭。而這句矛盾式口號,原來就在於昨日黃花式的美好年代,早已消逝了,一切都是大家追憶之下的自作多情。
(這是BEN的文章)
24 August 2008
搞乜鬼X檔案:蝙蝠俠與威E-PART 1
二零零八年七月一日,一FBI探員於俄羅斯的一片雪地離奇失蹤。
人總是將所有解釋不了的事歸為靈異,於是他們透過Scully找上了Mulder。Scully和Mulder本來都是FBI的探員,Mulder認定她的妹妹當年是被外星人擄走的,因此一直深信有靈異事情的存在,而且他亦憑著自己在靈異方面的研究在FBI屢破奇案。Scully是他的助手,但現在已重拾醫職。
FBI帶著當日在雪地留下的木板造訪Mulder。這塊木板是這宗失蹤案的唯一線索,上面寫著:「這件事絕對不是WALL-E做的。WALL-E字。」根據專家研究,木板上的字是用上超過一億萬度高熱的媒介在億萬分之一秒之間與木板接觸而焊成的,專家一致認為當今地球的科技,無論在高熱的製造和速度方面,都未達到這個水平。結論是:這不是地球人所為。
FBI一走進Mulder的房間,即見到無數WALL-E的字樣,心想,此真神人也!再看清楚一點,Mulder的房間只不過是貼滿了《太空奇兵‧威E》、《蝙蝠俠‧黑夜之神》和《我要相信:X檔案》的電影海報。
奇怪的地方在於,X FILE的「X」,全都被剪下來貼了在WALL-E的臉上去。「是他擄走我妹妹的!」他一臉憤怒地指著被打了cross的WALL-E說,「WALL-E就是我一直尋找的外星人!」
雖然Mulder情緒激動,但FBI明白不可再拖,便向Mulder解釋此行的原因。
「對不起,我要起行找我妹妹,如果你的同事在我救回我妹妹前還死不了的話,到時再來找我吧。」Mulder說。Mulder隨即走進了洗手間梳洗,刮掉多月來也沒有清理過的鬍子,出來前問了句FBI:「帥吧?」FBI來不及反應,只胡亂地答了句「帥吧......」
「見你那麼口甜舌滑,就告訴你吧,」一直神色凝重的Mulder,突然佻皮起來,「WALL-E與BATMAN有甚麼共通之處?循這個方向想吧!」
FBI開心到彈起。無他的,FBI原來和Gordon非常老友,問他借蝙蝠燈簡直易如反掌。
BATMAN翩翩而來。「Hey... what's... up man?Where's... Gordon?And... who... are you?」
FBI無言以對,只是緩緩取出WALL-E的電影海報。
「這...不是...WALL-E...嗎?」只見BATMAN將海報捏得很緊,眼裡射出憤怒至極的不熄之火!
BATMAN和WALL-E果然有關係!
To be continued...
15 July 2008
旅者
夏日炎炎,漫長的假期又到了。在香港這麼悶熱潮濕的天氣下,趟若可以揹著背包,攜友闖進異國遊歷,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薀,將會是多麼的寫意難忘。
古人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能夠以自己的軀體,在同一個時空、不同的天空下,手持地圖在異地東奔西跑,確是不少年輕人夢寐以求的樂事。人生悠悠長,加上香港人努力不懈的拼搏精神,行萬里路也不出為奇,反而是行在哪裏,行出什麼樣子,行出什麼人來才是妙趣。
在今時今日旅行社多如雨後春荀的時代,出外遊埠已不是什麼富貴人家的專利,精明的旅行社經已推出不少豐儉由人的套餐,一費包一遊,出門不用自己計劃行程,旅客在過程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享受。說起真正旅遊之樂,個人認為不但不是舒適的過程,而是一種迷失自我、體力消耗過後,透過那雙沾滿汗水的眼睛望到的景色,最為刻骨銘深。
凡是什麼人生趣事,看上去是絕佳的享受,但往往忽略了當中有體力消耗的必要。不論你在家裏玩電子遊戲機、做運動、商場逛街、去海洋公園迪士尼等等,沒有一樣是非體力消耗的。可能這些事情屬短暫性,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未至於身心俱疲。但旅遊說的是數日以至數星期的「活動」,為什麼就認定出外旅遊是一種度假呢?若抱這種心態出國遠遊,不失望也會為之而掃興,最終敗興而回。
走進羅浮宮,你大概可以按照手上那本羅浮宮半天遊或 TOP 10 guide 去行,然而當你走到那幅蒙羅麗莎面前,眼見畫前站着一大班慕名而來的「朝聖者」,卻發現心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興奮,細味過後也弄不懂其意,心裏揮之不去的 只有Dan Brown 的 Da Vinci Code,在畫前辛辛苦苦騰出一個空位拍過一幅「到此一遊」的相片後,便繼續向第二個「名作」進發。走遍 TOP 10 之後,看過手錶發現時間尚早,你因此為自己的高效率沾沾自喜,並有意將餘下的時間嘗試遊畢整個博物館,但到頭來發覺自己只是在遊花園,再過一兩小時後腳趾發麻、肚子喊出聲來,頭暈目眩之下,突然給眼前一幅既神秘又美麗的雕塑所吸引,靈魂歸位後駐足觀賞,只有一句無語問蒼天之感。踏出玻璃金字塔,你驚訝自身對此遊的記憶如此零碎,卻僅僅留下一個雕像的殘影……
人生有多少時間不是行出來的?上天要你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睡眠,是好讓你有足夠精神與體力去享受每一秒的生活,旅行更加是不在話下。你花盡時間尋覓旅遊書,閱覽無數名勝古跡好去處,到真正踏進外國境地時,卻發現自己彷彿走進一個迷失世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有不斷向你轟炸的異國語言、有向你拋下奇異目光的旁人、有令你的味蕾為之一振的食物、更有使你嘖嘖稱奇的文化習俗,這一切一切文化衝擊瞬間向你湧來,還要適應全新的道路交通、文化秩序與規矩,突如其來的考驗在所難免,而這是單看旅遊書不可能了解到的,這正正是旅遊的真正「享受」。
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必然的,你要看到這些旅遊書上的迷人景色,便一定要經過一連串的乘車、排隊、擠擁、抓緊時間照相留下動人時刻等指定動作,這也許令人無奈,但卻是實在的體驗。
概括一點說,不妨練好一些體能、讀多一些當地歷史、辦妥可行的緊急應變措施、學一兩句求生句子、最重要是有了迷失的自覺,方可有機會享受到可一不可再的滿足感!